藥占比考核或將取消 影響一萬多家公立醫院
發布時間:
2018-10-19
來源:
醫藥網
作者:
醫藥網10月19日訊 最近,有媒體據權威人士透露,明年或將取消堅持了多年的公立醫院藥占比考核。? 為什么會在這個時候傳出這樣一個消息呢?? 也許一個直接原因是,不久前已經完成的本輪醫保準入談判成功的抗癌藥必須納入醫保。盡管通過談判,這些藥品價格降幅達50%以上,但實際上價格仍然并不低,如果納入醫保就必須進醫院,而醫院又有藥占比考核,這些已經大幅降價的“高價”抗癌藥可能會推高醫院的藥占比,因此,
醫藥網10月19日訊 最近,有媒體據權威人士透露,明年或將取消堅持了多年的公立醫院藥占比考核。
為什么會在這個時候傳出這樣一個消息呢?
也許一個直接原因是,不久前已經完成的本輪醫保準入談判成功的抗癌藥必須納入醫保。盡管通過談判,這些藥品價格降幅達50%以上,但實際上價格仍然并不低,如果納入醫保就必須進醫院,而醫院又有藥占比考核,這些已經大幅降價的“高價”抗癌藥可能會推高醫院的藥占比,因此,醫院可能會抵制,出現降了價,進了醫保但進不了醫院的尷尬。這種事,此前不是沒有,去年就有通過談判的36種藥品也出現類似情況。
所以,這次16種抗癌藥談判結束后,曾有媒體報道,國家醫保局正與國家衛健委協調配合,計劃出臺推動進醫保目錄抗癌藥落地的相關文件,短期內,初定本輪醫保準入談判成功的抗癌藥可能不納入藥占比考核范圍(這也是之前解決此類問題的老辦法);長期而言,圍繞下一步的醫保目錄的常態化調整機制,需要對公立醫院合理用藥(尤其是藥占比考核)建立長效機制,而不是每次醫保目錄調整都要爭取一次藥占比考核的“豁免權”。
那么,國家為什么會如此看重藥占比考核呢?
一直以來,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始終是民眾關注的熱點和難點,也是新醫改的核心。而看病為什么難?根本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,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太弱。看病為什么貴?一種普遍共識認為是藥品的問題,怎么來解決?集中招標采購,取消藥品加成,醫院不能限制處方外流,明確藥占比標準,加強藥占比考核等都是采取的方法。
2015年5月,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《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》提出,力爭到2017年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藥占比(不含中藥飲片)總體降到30%左右。
從政策設計看,在公立醫院實施藥占比考核,一是希望降低患者醫藥費負擔。因為醫院收入結構中藥品占比很高,通過考核藥占比,醫生能少開藥緩解看病貴,加之實行藥品零加成、統一集中招標采購、藥品兩票制等政策,切斷“以藥補醫”利益鏈條,降低藥品虛高定價。二是控制抗菌素濫用。在較高的藥占比中,抗菌素濫用是主力,通過考核藥占比,期望遏制濫用抗菌素現象。三是期望緩解醫保資金緊張問題。四是通過考核藥占比,壓縮輔助用藥及高價藥的使用空間,促使基本藥物的使用。
然而事實上,藥占比倒是下來了,但醫療費用上漲的勢頭更加強勁,醫保基金支出壓力依然很大。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藥占比的下降并沒有帶來醫療費用的下降,即使藥品使用量也并沒有明顯減少。
道理很簡單,藥占比就是藥品收入占醫院業務收入的比重,計算公式是“藥占比=藥品收入÷(醫療收入+藥品收入)”。作為一個算術題,具有小學文化的人都知道,要使“藥占比”降下來,無非兩招,一是減小“分子”,即藥品收入,二是加大“分母”,即增加醫療收入(包括檢查化驗收入)。
在分母不變的情況下,分子減小了,分數的值(藥占比)就下來了;反之,在分子不變的情況下,增加分母也可以達到分數值變小的結果。對于醫院來講,當然不希望第一種情況出現,因為這樣,醫院就是在倒退而不是在發展,院長的政績就是負的(當然其中還有一個某些人的實際收入問題)。
因此,普遍可以做的,就是把分母搞大,也就是多增加醫療收入。而要多增加醫療收入,一方面是新增醫療設備,或者鼓勵醫生多開檢查、化驗,另一方面就是提高醫療服務價格。而這些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刺激醫療費用的過快上漲,一方面增加醫療保險基金的風險,另一方面加大患者的經濟負擔,稀釋新醫改以來政府的財政投入,使老百姓感覺不到財政投入帶來的實惠。
當然為了避免藥占比考核刺激醫院多檢查,用耗材,國家政策同時規定了百元耗材占比不超過20元、醫院年總收入增長幅度不超過10%等考核指標,并實行嚴格的考核問責。
2015年10月,原國家衛生計生委、國家發展改革委、財政部、人社部、國家中醫藥局等5部委聯合印發控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若干意見的通知,對于如何控費提出具體要求。包括加強對用藥、耗材、大型醫學檢查等行為的監管等。
2016年6月20日,國家衛計委下發《關于盡快確定醫療費用增長幅度的通知》,要求各省(區、市)要確定本地區年度醫療費用增長幅度。要求加強費用監測,建立費用監測體系,定期對費用控制情況進行排序、公示。建立掛鉤機制,將費用控制情況與公立醫院基建投入、設備購置投入、重點學(專)科建設投入、財政撥款預算安排等掛鉤;與公立醫院等級評審準入、新增床位和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審批等掛鉤;與所屬公立醫院目標管理、院長年度績效考核和院長任期考核范圍掛鉤;與醫務人員的評優、評先、晉升、聘用、績效工資分配等績效考核評價掛鉤。
然而,這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沒有取得好的結果,相反還出現了很多“并發癥”。如促使不敢接診開藥患者,倒逼醫院關停普通門診、便民門診、慢病門診等,多開檢查引發患者不滿,控制開藥量,本來可以多開幾天的藥,結果需要多到醫院跑幾趟,刺激醫生可以篩選患者推諉患者,導致患者滿意度下降,甚至影響到了醫療質量。
因此,考核藥占比并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,實際上是“按下葫蘆浮起瓢”。那么,取消藥占比考核是否就意味著醫療費用不控制了呢?
顯然不是,即使不考核藥占比,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仍然必須進行,必須繼續深化,按病種付費才是大勢,而這種支付制度比如促使醫療機構更加自覺的從自身實際出發,做好控費,做到合理用藥、合理治療,使醫療服務更加安全、有效、方便、價廉,這實際上不管對醫院管理者還是醫保管理者,都是更大的考驗。作為醫務人員,必須直面這種考驗。
相關資訊